其他
观点 | 认知盈余时代的知识分享服务
知乎、在行、分答……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的各类知识分享平台,让我们不再为学习知识而发愁,哪怕是再冷门的知识,也能在网络上找到专业人士予以解答。知识作为一种资源,正在走向大众化,每个人都具有某种专业知识和能力,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将自己的知识分享给有需要的人,成为一个提供知识服务的个体供应商;同样,每个人,也可以获取其他人分享的各类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知识分享正在成为一个新的互联网玩法,催生出了一个个非专业的知识共享人,带来了价值创造的新模式。
其实“认知盈余”的场景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试想在朋友聚会的时候,房间里有三五个人,每个人都拥有三样东西:彼此不同的知识背景、相对充足的自由时间,以及彼此分享信息的愿望。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个人短时间内都会创造并感受到比以往更多的知识/信息。当然,我们无法让尽可能多的人会聚到同一间房子里,但有了互联网,一切都变得如此简单。 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一种“虚拟存在”的互联网有着巨大能量,一方面它最大限度拓展了空间的界限,使得尽可能多的人同时聚集在一起,另一方面也将无数多的碎片时间连接起来,使得“认知盈余”呈指数级增长。 如今,我们不缺乏信息,缺乏的是筛选信息的时间。以往,对于信息的广泛采集是一个技术性难题,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获取更丰富的资讯。如今,这方面已经不再是主要瓶颈,相反当杂乱无章,良莠不分的海量信息向你砸来,如何去甄别和筛选则需要一番功夫。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利用业余时间,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专业知识,在网上帮助陌生人回答他们不懂的问题。这种知识的分享通过网络连接,形成了巨大的集合体,让众多有思想有知识的人连接在一起,为强大的价值创造提供资源禀赋。这是克莱·舍基所谓的“认知盈余”,互联网带来的新的思想创造和传播的新模式。
《维基经济学》一书向我们描述了维基百科这种完全由无数个非专业编书人员通过个体力量进行编辑的在线百科全书,及其如何战胜了过去那种由专家编撰的百科全书,进而颠覆了我们对于传统知识创造和传播模式的认知观念。 假如将这些知识作为一种产品和服务的话,那么这种利用大规模协作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模式,事实上构成了一个人人共建共享的社会网络协作机制同社会。在这里,人们将个体智慧汇聚,进行大规模生产和分享,形成了超越一般企业甚至国家范围的全球协作网络,进而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传授规则。 作为知识分享领域的先驱,维基百科给了很多非专业人士一展自己知识才华的机会。随着知识分享平台的增加,知识内容不再局限于一般意义的词条解释,而是基于各种各样的问题导向逐步变成了问答模式。知识分享作为一个工种,开始走向了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的阶段。 2009年,曾就职于Facebook的查理·切沃(Charlie Cheever)和亚当·安捷罗(Adam D' Angelo)共同创办了Quora这个知识问答型的互动社区。很快,这个新颖的产品就收到了用户和资本界的热捧,刚刚推出半年时间,Quora便得到基准资本(Benchmark Capital)公司的投资,估价值高达8600万美元。 我们看到“知乎”网站一开始就标榜自己的就是是中国版的Quora。知乎自从上线以来,一直深受用户的喜爱,特别是那些喜欢了解某些专业领域,但又不愿意花更多时间系统阅读专业书的年轻网民。知乎的理念是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如今,知乎已经成为了国内知识分享模式的代名词,同时也成就了那些各有本职工作的分享者。
“大咖说”是一款针对当前针对创业团队,解决在创业方向、团队管理、产品推广等方面问题的分享平台。大咖说采用的模式是一对一见面辅导,创业团队可以根据自己的面临的问题,提前预约相关的大咖们,而平台本身会邀请数百位互联网最顶级的大咖,为那些创业团队提供战略发展、股权融资、团队组建、产品规划、运营推广等实战指导,对于急需专业人才指路的创业者而言,吸引力不言而喻。
“问津”是一个专家云服务平台,汇聚了各个专业领域的专家,为用户提供在线辅导、咨询和任务承接等服务,实际上是给有需求的人对接各类专业化服务,快速分享各个行业方面的知识、经验、技能等内容。主要业务分类为web开发、移动开发、媒体与游戏开发、数据处理、云计算与物联网、网络安全、软件测试、系统运维等。既可线上预约,线下见面,也可以电话、远程协作完成。
首先,知乎聚集了很多各个领域的大V前来回答问题,这些人同样是微博上的明星,有着成千上万的粉丝,一言一行都能够得到无数转发,影响力很大。自带光环降临知乎,回答问题无论好坏,都能够赚取无数的关注度。 其次,知乎也成就了一批在某一领域有着比较深厚积累的专家们,他们在自己的圈子里具有一定的名气,甚至对业内人士来说,他们的名字已经是如雷贯耳,是真正的专家。但走出专业圈子,这些人还没有足够大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正好借助这个知识分享平台,通过自身专业的回答,获得另一端众多陌生人的认可和赞美。 最后,知乎上还有一些既不是大V,也不是真实专家的活跃用户。他们有足够多的时间泡在网上,善于收集整合各种资料,提供给提问者。有些整合的高手,他们提供的答案无论是内容广度还是思想深度,乍一看都像是一位专家学者。这类人群,也是知乎给予了其能力和爱好释放的平台。 互联网让信息的传播范围快速扩大,也让知识不再局限于校园和图书馆。世界各地的人,连上网络都能够共享人类已有的很多经验智慧。社交平台的涌现,也被运用到了知识分享领域,传授知识不再是专业教师的垄断特权,各行各业的职场人士都可以在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上,去分享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古时候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说法,如今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其实人人都可以成为一位讲师。
但好景不长,无论是值乎还是分答,都是在热闹一阵子之后没有了下文,分答甚至还因为“技术原因”陷入了停摆阶段。知识分享在通往更加精细化和产业化运营的过程中,遭遇到了暗礁。如果分享行为作为一个短期兴趣爱好倒也无妨,但如果想做成一个长久的产业,特别是有深度的教育类产业,最核心的问题还在于,如何解决碎片化的问答模式与系统性的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 这是互联网化教育的一种深层思考,无论是知乎还是果壳,都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学习一门知识并不是一问一答就能够搞定的,否则我们也不需要经历所谓十年寒窗苦,也不需要读万卷书了。可见,书籍对系统知识的承载还是不可替代,系统性的学习仍然是掌握一门知识必不可少的方法。 这是未来所有知识分享类产品都需要迈过的一关。仅仅靠一时兴起的分享,恐怕终难以满足人们持久探索的好奇心。